LKs不久前再次入选B站百大UP主,他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做了8年视频,内容横跨生活、游戏、音乐、知识、职场、数码等几乎所有主流分区,还经常和其他头部UP主梦幻联动,堪称“人脉区UP主”。
2023年,他发布的“漂流相机”视频,入选了B站必刷和央视的跨年专题。今年新榜大会上,LKs从自己的创业经验出发,聊了聊自己是如何零团队做视频8年,分享了一些不同于常规的创作和商业化经验。
以下内容整理自LKs在「内容好生意」2024新榜大会的现场演讲,内容经本人确认。
一直以来我都是创作者里的异类,今天也想来跟大家聊一点不一样的,交流一下创作的另一个角度。如果你现在刚开始做账号,可以听听,但最好别学。
上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跟自媒体完全不相关的公共管理和社会学。2015年读研期间,我上传了第一个游戏实况类视频。正因为如此,2016年毕业之后我加入英雄联盟,开始负责电竞赛事的视频制作。
2019年辞职后,我才开始全职做视频自媒体,到2020年1月在B站粉丝破百万,其实这个速度并不快。
2023年8月,我发布了“漂流相机”视频,这一条27分钟的长视频,在B站点击量超千万,还入选了B站必刷和央视的跨年专题。这个月初,我又拿到了2023年的B站百大,粉丝量300多万。
如果回看我2015年至2023年的视频,视频内容跨度很大,从游戏区到摄影区,但其实可以用三个标签概括我的频道,什锦区、纯个人、视频向。
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同一个分区不会连着做两期,每期视频和上一期必须有大的区别才会发,这与很多垂类博主“什么火就一直做”有本质区别。
如果把我所有的B站视频按播放量排序,会发现涵盖摄影、人文、音乐、开箱、搞笑、职场、运动,还有拍卖行等等,几乎没有重复的题材。
纯个人指的是我没有任何团队,能自己做都是自己做,商务也是自己聊。
视频向是指我几乎不做直播,也不做周边,不带货,线下活动去得也比较少。
当然,这三个标签加起来很像十年前创作者的风格。很多人会疑惑,“不开公司怎么挣大钱”、“你不招人自己多累”、“不做直播带货不是浪费粉丝资源吗”......接下去我想聊一聊我的创作思考。
站在平台角度,便于管理创作者,站在甲方角度,方便挑选博主进行投放,站在观众的角度,方便快速了解一个博主是干什么的,以及我要不要看。
这是我在B站的选题分布,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主流分区。我的视频选题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区的概念,对什么感兴趣就做了,这反而成了我的标签。大家猜不到我下期会做什么,就更有好奇心和期待。
我的选题逻辑,就是把我看到有意思的东西让观众也看到,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技巧。因为我好奇,所以做了耳机的音质对比,还做过用显微镜看手表、威士忌的盲评、离谱穿搭,还有买金条的视频。
你很难说这些视频属于什么分区和垂类,在形式上既不是严肃科普,也不是vlog,更不是评测。我只是把真实存在的东西呈现了出来,结果大家还挺爱看的。
人们为什么爱上网,会沉迷短视频,本质就是对抗无聊和虚无,短视频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赋予情绪价值。
不过,随着一个人浏览量的增加,看过的东西越来越多,能够满足好奇的阈值也越来越高。比如观众最开始看美女、看吃播就满足了,但几年以后得看美女整活,看特级厨师吃播才可以满足。
创作者的创作门槛也会水涨船高,而一些特殊行业、拥有特殊经历的人,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被大家看到,因为他们“不一样”。
好的选题就是大众认知度和小众呈现方式的结合。当然这是我的想法,不一定完全对。
人人都知道中国有卫星和火箭,但是“影视飓风”自己买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福岛有核废水,但是“食贫道”亲自去了;人人都拍过照片,但是只有我用了全国漂流的形式;人人都坐过公交车,但是只有“庄子HD”从北京坐到上海。
如果只看前半句话,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选题,任何人都可以聊上两句。但当你加上后半句,一个千万的爆款才出现了。
重要的不是选什么分区和垂类,而是如何呈现这个事儿,这才是选题核心和价值所在。
我认为是资源配置。这里列了4个必火的选题,不管你是谁,只要做肯定是百万播放。
很显然,这些选题看起来很简单,但99%的人做不到。因为没有人脉、时间、金钱或时机,每做一期视频都会花费隐性成本,但每个人能接受的成本不一样。
如果我们把每期视频都当成这辈子做的最后一个,在任何一项上投入全部,肯定能火,但这没有意义,因为自媒体讲究的是持续产出。
和演员、作家不一样,你演了一部作品,写了一本书,就能火一辈子。但自媒体人一旦停更,几个月后,就没有人知道你了。
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可支配资源,以及合理配置手上的资源,非常重要。
这些选题想出来不难,难的是怎么以合理的代价做出来,通过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好选题广泛存在于任何分区,任何赛道,如果让我只做一个垂类,反而让我的选题难度大大增加。
作为一个纯个人UP主,我认为团队化其实并非创作者发展的唯一解。
毫无疑问,从财富积累、社会地位,乃至人生的可能性上,团队化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效率。但是像影视飓风、疯狂的小杨哥,他们的成功是以逐渐摆脱创作者的身份为代价实现的。
Tim(影视飓风)在他的一期视频里说,“团队型博主的本质问题是,一个视频里到底有多少部分是我”,他说最忙的时候一天会录七个不同的视频,很多时候更像一个艺人,而不是创作者。
对我来说,做视频就是做视频,我还是希望主导我的视频产出,做自己想做的。但并不是说我这辈子都不开公司了,即使组建团队也不会围绕我的频道展开,而是去探索一些其他的方向和可能性。
比如,2023年开始,我作为顾问和策划参与蓝盒子床垫品牌的抖音内容运营,和制作团队从零开始,共同创作内容。尽管企业号很难像个人账号那样爆火,但是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在床垫赛道中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
同时,我还跟LIKEMUSIC合作,参与了音频设备实录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使用专业录音设备,给所有音频相关产品(如耳机、音箱、汽车音响、乐器等)提供实录试听,这样顾客在购买前就能在线对比音质。
这个想法始于我2019年的云视听内容尝试,经过多次实践,最终找到了适合录制音频产品的流程。我们不懂音箱制作,但我们一定最懂如何录制出音箱效果。
我认为,无论是蓝盒子品牌的内容运营还是其他项目,本质上都是团队合作。虽然这些合作起源于我制作视频,但它们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博主团队化。
目前我还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能几年之后才能看到成果。尽管如此,我还是更愿意走自己选择的尝试之路,而不是追随大多数人眼中正确的路线。
之前在一个问答视频中我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从现在开始做视频将挣不到一分钱,各位会立刻停更转行,还是继续创作?
我从2015年开始做视频,当时这个行业完全不赚钱,但这并不妨碍B站上出现了大量优质内容和创作者,那是一个纯粹用爱发电的时代。
于我而言,做视频和挣钱之间从来没有因果关系,我不会因为挣钱而开始做视频,也不会因为不挣钱就不做视频。
创作内容就像和钓鱼、滑雪或骑车一样,是一种不需要理由,也不图金钱回报的兴趣爱好,是热爱驱使的。
当然我这个观点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和不解,他们认为我是家里条件好,才有底气这么做。还有人质疑,既然做视频那么累又耗时,凭什么必须用爱发电。
事实上,当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时,一定会涌入大量因为收益而来的入局者。为了挣钱而做视频,一定不是一件坏事。未来的内容行业,随着更多人涌入,选题门槛会越来越高,行业头部将有更多资源总量投入单期视频。
我预言一下,两年之内一定会有博主飞上太空发一期vlog,这期一定是爆款。同时,观众好奇心的阈值也会提高,团队化将更有优势。
个人创作者由于产能和人力限制,和团队博主的差距将扩大,视频赛道会不断分化,跨区创作的可行性和性价比会越来越低。
垂直领域的账号,单独服务某个人群,也能带来巨大的收益。比如几十万粉的服装带货频道,一年内营收可能比几百万粉的博主还要高。
最终,大家可能都会入场创作垂类和商业化的内容。他们的商业模式更健康,反而能做出一些比“用爱发电”更优质的内容。
这么看来,面对这些未来的趋势,我似乎站在了潮流的对立面,难道我不应该顺应一下时代浪潮吗?
当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贡献,但也有负担。就像汽车让人们的出行范围变得更远,但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空气污染。但相比汽车的便利性,这种负面完全可以被接受。
同理,自媒体这个行业也有它的两面性。负面来看,短视频会让人沉迷,传递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如炫富、大胃王等现象,或是造成信息茧房。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已经成为了无数人开拓眼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在无数博主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名山大川、天涯海角、流星飞逝,地球这么大,5.1亿平方公里的万物,被我们浓缩在这么小的屏幕里,以更为直观的形式被人娓娓道来。
可能上一秒我们还在看奇葩小国的历史,下一秒就开始了解昆虫是怎么起飞的。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的碰撞,文化与文化的交流,无数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本质上,每个创作者都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他的观众和他眼中的世界。信息和知识正是因为无数座桥梁的存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自由流转。
这就像汽车的诞生一样,完成了人们物理上的转移,内容行业是把人们的心灵和精神带到原本去不到的地方。
我不知道技术进步后的社会,会如何评价自媒体行业。我只知道如今我的视频能给上百万人带去充实和快乐,这就足够了。
我的一切选择都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无论是不是跨区,有没有团队,专注做视频还是其他内容,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我眼中的最优解。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全部内容,可能对大多数人没有实际参考价值,仅供图一乐。创作之路永无止境,没有对错之分,希望我们未来江湖再见,都能无限进步,越做越好。谢谢!
ps.「内容好生意」2024新榜大会已圆满结束,更多精彩内容将于近期陆续发布,敬请期待!此外,在新榜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新榜大会”,即可获取大会资料包。
• 作为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内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体内容营销和企业服务系列产品,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服务于内容产业,以内容服务产业。
• 我们的客户既包括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中国平安、比亚迪、京东、通威、贝壳、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雅诗兰黛、迪士尼等头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长的中小企业、新兴品牌和MCN机构。面向企业的内容化组织建设,新榜提供从公域流量募集分发到私域内容运营建设的各项所需。
• “新媒体,找新榜”是我们的使命。凭借全面稳定的新媒体内容数据产品和企业服务能力,新榜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数字广告领军企业,曾荣获“全国内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上海文化企业十佳”、“中国广告新媒体贡献年度大奖”等称号,拥有多个传播评估监测专利。浏览器搜索新榜官网,获取更多新媒体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