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

半年积累用户超200万,教育行业正在被AI重写

AI新榜
新榜独家AIGC


作者 | 麦飞

编辑 | 松露


教育大模型,再成焦点。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教育展区热度居高不下,网易有道、学而思、猿力科技等展位挤满了带娃逛展的家长。



复盘今年教育行业的AI进程,又增添了不少新看点,正在从去年的技术探索转向大模型落地上,尝试让可商用迈入新的阶段


比如猿力科技亮相的教育全家桶,就涵盖了面向国内教育的飞象星球、猿编程、小猿学练机、海豚AI学,以及面向出海的CheckMath和LeapMath,释放的全是落地信息。


现在,猿辅导终于不用卖咖啡、羽绒服或者月子套餐了。


这也似乎验证了一件事,能让教育行业二次崛起的,恐怕还是它的传统艺能。


同时,教育领域的大模型落地也不仅在国内有动作,在海外呈现出的劲头也很强劲。比如在今年6月,一款名为Answer.AI的教育应用就曾霸榜北美教育TOP1,上线6个月就狂揽200万用户。


鉴于教育行业在推动大模型落地上遥遥领先——毕竟还有很多行业停留在通用大模型的旧思路上,不禁激起了“AI新榜”的探索兴趣。转眼2024过半,教育大模型落地进展几何了?不同企业之间在落地路径上有什么区别?以及AI到底能不能让教育变得更好?



教育大模型落地,走到哪了


2023年,被认为是教育大模型的元年。去年GPT-4o推出后,网易有道发布自研大模型“子曰”,学而思推出专注于数学的大模型MathGPT,作业帮上线自研银河大模型,科大讯飞对星火大模型连番升级,松鼠AI发布全球首款全学科智适应教育大模型等等。一时间,大模型成了教育企业的必争之地,引得各企业纷纷下注。


这波热潮过后,教育大模型似乎有了供过于求的迹象。因为市场最后只会选择一两个大模型作为技术基座,相比之下,应用层的市场空间则要比模型层大的多。


很多业界大佬都曾为上述观点站台,比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多次强调AI原生应用。但这是否意味着大模型真的不重要了?答案显然不是,因为上层应用归根到底由底层技术决定


“AI新榜”梳理发现,许多教企在发布新应用时,往往伴随自家大模型的更新换代。比如网易有道在发布“子曰”1.0版本时,就同步推出了6款AI应用。在发布“子曰”2.0版本时,又更新了3款AI应用。


讯飞星火也是如此。自去年5月星火大模型发布以来,它的每一次升级都与教育密切相关。远的不说,就说6月27日发布星火4.0时,讯飞也展示了其在教育、医疗、商业等多领域的应用更新。



说完模型侧,咱们再来说说应用侧。


得益于教育行业的积极探索,国内也的确出现了许多基于教育大模型的应用。


比如在软件方面,网易有道就结合自己在英语方面的赛道优势,推出了Hi Echo和小P老师等应用,并通过将其打包进AI订阅服务,一季度狂赚会员费5000万;学而思推出数学答疑原生工具九章随时问,能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讲解,既懂启发也懂知识点;另外还有开篇提到的猿力科技,最近更是推出了AI应用全家桶。


硬件方面的动作也不少,比如小度科技基于文心大模型落地学习机Z30;科大讯飞基于星火大模型推出学习机T20;除此之外,还有作业帮、步步高等一众教企竞相布局AI学习机。据艾瑞咨询,2023年我国智能学习机市场规模达807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千亿,学习机的市场潜力可谓巨大。


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在教育大模型落地上的主流做法,就是用AI把解题、口语、批改、讲题等场景重做一遍。这种做法虽然不出错,但也说明AI只是头部教企用于提升原有业务的工具。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正如A16Z的联合创始人Marc Andreessen近日在文章里提到的那样,当公司开拓新业务时,三个重要元素的排序分别是市场、产品和团队。但如果这个市场足够大,比如教育市场,那么新产品只要基本可接受就能获得成功。


这也很好解释了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今年WAIC的那句话,大企业把AI看做工具的革命,小企业把AI看做革命的工具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教育大模型下一轮的落地方向是多模态。目前,教企也正尝试利用大模型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的回复,模拟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多模态能力将使大模型更了解学习者的需求,从而能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育大模型落地,藏着哪些生意经?


可以说,教育行业正在被AI重写,一波新的创业潮已在路上


据多知网,2023年,我国新注册教育科技相关企业4万家,同比增加22.3%。2024年前5个月,我国新注册教育科技相关企业1.7万家,同比增加5.4%。


在这个趋势之下,“AI新榜”也来盘了盘教育大模型落地还藏着哪些商业机会。


1. 差异化是良性发展的前提


上文提到,当前各家企业的落地方向主要是在卷场景。但由于教育场景总共就这么多,同质化的问题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想要寻求差异化,还能有哪些打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比如网易有道借鉴了多邻国的做法,推出了AI订阅服务。据多位网友反映,它大概率借鉴了多邻国"游戏化"的机制,纳入AI订阅的Hi Echo和小P老师也都解锁了很多趣味场景,能让学生一边娱乐一边学习。


同样选择寓教于乐的还有科大讯飞推出的"小鹰爱学"。和有道相比,它不仅有学习换能量、奖牌、排名等趣味化的玩法,还在界面上选择了二次元偏爱的UI设计,首页甚至飘着各种弹幕。



除开游戏化玩法外,精耕内容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之一。比如在竞争激烈的英语赛道,高途依旧敢于晚下场布局高途AI英语。而它之所以有勇气,恰恰在于它选择了"分教材"、"同步课本"的差异化打法,并把客群瞄准在低龄学生。据高途称,这也是国内首个采取"分教材学习"的智能学习方案,从没有人尝试过。



在本轮创业潮中,小企业也充满了想象力。有了AI的加持,小企业也不再跟着大企业亦步亦趋,而是实打实地在尝试"把AI作为革命的工具"。


今年5月,VisionFlow创始人刘夜在法国发布了全新产品Talkit,称这款工具能让用户沉浸式学外语。


打开这个App,用户将进入一个3D虚拟世界。在这里,每个用户都能选择选择一个专属数字分身,并能定制对话发生的场景,如餐厅、打车途中、医院等。通过模拟真实世界,它能为用户提供最好的语言环境,从而实现快乐学习。


目前,Talkit还没有在国内发行,但试想一下,如果你能进入这个元宇宙,还用得进去别家的口语外教吗?


2. “不出海,就出局”


受双减政策影响,本轮落地潮中也有很多企业把目光转向国外,真正做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美国市场,国内表现最突出的两款应用分别是字节跳动旗下的Gauth和作业帮旗下的Question AI。据Sensor Tower数据,今年5月,这两款应用已先后登顶美国教育类榜首,下载量均为170万左右。



同样问鼎过榜首的还有Answer.AI,这款由初创团队打造的应用,自去年年末上线以来,6个月内迅速积累用户超200万,增长速度同样令人瞩目。


全科辅导产品之外,数学应用在海外的表现也很出色,比如Solvely.AI,它作为今年的出海新兵,也顺利进入了榜单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教育应用的高性价比是其海外扩张的关键。据Tech Crunch报道,美国家教费用非常昂贵,比如休斯顿一小时的家教费要60美元,在富庶的湾区,价格可能还要再翻两倍。相比之下,来自中国的教育应用订阅费才几十美元一年,相当于真人家教1小时的费用,非常实惠。


3. 既To C,也To B


除开上述偏向于C端的策略外,To B同样是商业版图不可或缺的一块。


由于大模型落地的成本比较高昂,为摊薄前期研发和运营的大幅投入,各家公司都在寻求规模效应,开始和G端、B端开展广泛合作。


相对而言,科技巨头在这方面存在一定优势。比如网易,其业务横跨游戏、音乐、工业和教育四大领域,客户资源相对较多,加上雄厚的资本积累,即便教育板块遇到挑战,其余稳健的业务依然能保证教育有资金布局前沿科技。


而教企的抗风险能力就会稍微逊色一些,它们虽然具有贴近C端的传统优势,但毕竟距离G端、B端稍远。


目前很多教企也正在向B端和G端发力。如猿力科技的“看云大模型”自5月15日完成备案后,就迅速与全国183个地区的学校建立了合作,覆盖了作业设计、课后服务和课堂讲评等多个教育场景,体现了其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整合能力。


好未来也是如此,通过与传统学校合作试点,从而构建了更加紧密的教育生态链,提升了教育科技的整体竞争力。


科大讯飞更是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不仅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还与当地62所中小学展开了合作试点,共同推进学生学习平台项目的建设。


总而言之,随着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加深,教育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越来越依赖与学校的合作深度和广度。



AI真的能让教育更好吗?


说到底,AI是一种算法技术,本质仍是冰冷的代码,而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指令。


这就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AI真的能否扮演好个性化导师的角色、实现因材施教吗?


鉴于描绘愿景的文章已屡见不鲜,“AI新榜”在此就不再重复,而是想从技术的角度讨论一下它该如何实现。在这里,我们重点参考了谷歌此前发布的技术报告《面向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负责任开发:一种评估驱动的方法》。


首先,由于大模型本身不懂教学行为,它需要研究者提前输入具体的教学规范,比如谷歌技术报告就为AI提出了如下原则:


不要过早给出解决方案,鼓励学习者提出解决方案

使解释易于理解

鼓励学习者,夸赞学习者的进步,把错误当做进步的机会

识别学习者什么时候遇到了困难,主动与他们沟通

通过提问来确定学习者的掌握程度

逐步解释,并传授思维过程


但这种笼统的原则无法建立一套通用的教学策略,因为许多学科的教学研究非常分散,即便是在同一学科内,很多时候也强调不同的教学标准,几乎没有重叠。


为此, 研究者需要和多个群体展开合作,包括学生、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


同时,大模型作为导师,还需要学会如何提问


目前如果不向大模型输入让其提问的指令,它只会默认生成回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谷歌的研发者实验了两种方法,分别是提示和微调


提示是调整AI最流行的方法,它只需要开发者提前输入一套关于良好辅导行为的说明,比如“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你是AI导师,你很擅长提问,每次只问一个问题......”,然后由AI来自行调整。


但提示存在很多局限性,因为有些具体的辅导行为很难用自然语言描述清楚,即便说得清楚,良好的辅导行为也不可能列举穷尽。


然后是微调。微调是指在大模型生成回复后,再由人类对它的表现进行反馈,从而强化学习。如果微调的操作由高级教师来执行,大模型就能捕捉到在有效教学中的一些直觉和推理,以至于能够推导出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成功的微调需要满足两个先决条件:足够多的高质量数据和衡量教学行为的客观标准。但不论满足与否,微调能带来的效果都和它的名字一样,即无法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只能对其加以改进


同时,AI对学生的了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点很像现实中与人相处。大模型需要不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打分,然后通过这些分数得出平均分,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知识盲区。


当然这个操作代入学生视角会有点难受,毕竟谁会愿意有个老师每天在背后给自己打分。


还有一点,教育大模型也存在伦理风险


正如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在去年的WAIC教育论坛上说的那样,和人类先培养好奇心、再培养价值观、最后再系统学习各学科的教育顺序不同,机器学习是先输入数据,再被人类告知对错,最后才掌握价值观。


通过拟人化的交互系统,大模型已显著提升了用户信任与接受度。但在另一角度看来,这也可能导致用户对大模型产生情感依恋,比如使得未成年学生分享自己的敏感信息,或是对AI导师产生过度依赖。


所以研发团队更要对此进行安全微调,以保证AI说的每句话尽量都是合适的。


不过,正如猿力科技CTO杨元祖所说,大模型一定是教育未来发展的最大变量。虽然完美的AI导师还未出现,但它也许就在不远的未来。


    

AI新榜交流群」进群方式:添加微信“banggebangmei”并备注姓名+职业/公司+进群,欢迎玩家们来群里交流,一起探索见证AI的进化。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一起研究AI

分享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