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风口之下,融资案例越来越多,司空见惯之后,我们已经很少会深究,为什么在内容创业的大军中是他们获得资本的青睐,但是“笔记侠”还是有些不同。
2016年5月,柯洲收到来自原链资本和高维资本的天使投资,融资额400万元,而估值达到4000万元,此时“笔记侠”的粉丝不过才十几万。早在去年10月,上线才两个月后,“笔记侠”就分别获得了国内知名互联网教育大佬和紫牛基金傅盛、张泉灵的种子投资。
新榜在采访创始人柯洲的基础上,复盘了“笔记侠”为什么值钱的原因。
● ● ●
“笔记侠”早已经默默生长
如今笔记侠的雏形,在微信之前就已经出现。
2009年,柯洲受公司委派,从福建泉州来到北京。工作之余,柯洲大部分时间都拿来跑去各个活动听讲学习。“798那边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有很多4A的人来讲广告创意,五道口那边则更多的是互联网、创业相关。相比于我在泉州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在北京参加活动听到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这种感触让柯洲意识到,在北上广之外的广大地区,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其实面临着同样的信息窘境。
做笔记是自己日常学习中的习惯性行为,柯洲觉得把自己一手的笔记分享给更多人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最初的纸质版“笔记侠”就诞生了,参加活动、整理笔记、免费分享,今天构成“笔记侠”的核心要素都已经具备。
但纸质笔记在传播上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从笔记整理到印刷装订,制作周期太长;纸质印刷成本较高,而且由于物理限制,纸质笔记不易分享,传播范围也很有限,只有身边十几个朋友能看到。
几次尝试之后,柯洲还是放弃了做纸质刊物的想法,但分享笔记这件事的价值他却一直记在心里。微信公众号诞生后,一切都有了不同。
2014年11月,当时混沌研习社在厦门做活动,柯洲现场听了之后深受启发,将整理笔记第一时间发到自己平时分享笔记的公号“念念回响”上,本没什么粉丝,阅读量却做到了一两万,而且在网上被大量转载。从这件事情中,柯洲切实体会到了移动互联网在知识分享和传播中的潜力。
这次小爆发,还让柯洲获得了一个奖状,更重要的是李善友、曾兴晔和混沌研习社的认可。
● ● ●
内容生产的第三条道路
到目前为止,“笔记侠”全职员工为13人,已与500多位大咖进行了合作,涉及互联网创业的方方面面,也已经发布了上千篇精心整理过的笔记,同时有超过200家合作方,在全国各地也初步建立起笔记达人网络。专注笔记,柯洲在内容创业上走出了一条独特道路。
“笔记侠”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内容生产策略。一般公众号内容产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以原创为主,我们熟知的自媒体如“六神磊磊读金庸”和媒体机构;一种以转载聚合为主,典型如“十点读书”。但“笔记侠”即非绝对的原创,也不是单纯的转载聚合,而是分散内容的筛选、加工与分享。
“笔记侠”的内容基础是全国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的沙龙、会议、活动等嘉宾演讲。线下活动自古有之,如果以一种超越视角审视,每天全国各地,有千百个组织方举办的各种活动,就是一个巨大的内容生产组织,覆盖各个领域、各个主题、各个人群,而且往往代表着各领域最新的思潮和趋势。
对这些基础材料,“笔记侠”采用的策略不妨称之为“掐尖”:所有活动中,我只要那些最优质的演讲为我所用。
如果只是简单的转述演讲内容,价值就会非常有限。在筛选出目标演讲之后,“笔记侠”会按照自己的一套标准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梳理演讲的内容结构,以更加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辅之以导读和音频,形成了独有的“笔记侠”风格。
这套内容生产方式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两方面的:一是内容的筛选,从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中挑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二是内容的消化,半小时的演讲内容整理成笔记之后,读者几分钟尽得其精华。用“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话来说,内容有两种,“杀时间的”和“省时间的”,前者已经过剩,而后者仍旧稀缺。而“笔记侠”做的事情正是帮用户“省时间的”。
对于“笔记侠”来说,这样的内容生产方式同样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内容质量可以保持较高水准,相比于个体内容生产者受制于个人精力、灵感和知识储备等无法消除的天花板,从千百场活动中精挑细选出一二,“笔记侠”的内容质量更加有保障,而且主题更加多样化。
另一方面,相比于机构生产内容,“笔记侠”并不用负担所有创作的成本,而只用相对有限的编辑就能输出具有自我风格的优质内容。
● ● ●
拥有一支200人的内容生产团队是什么感觉?
10000名呢?
遍布全国的笔记达人,是这套生产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他们的参与,柯洲所有的设想都无法实现。笔记达人,最初是柯洲一个人,但现在,笔记达人是以柯洲为灵魂的一个群体。
“我们在全国各地有200多个笔记达人,覆盖绝大多数重要城市,任何地方有一场优质活动,我们都能找到一个笔记达人去到现场。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国内大概没有一个媒体机构能够做到,而且我们是非常低成本的,因为笔记侠就是在他日常生活的城市参加这场活动。”柯洲未来的设想是在全世界拥有10000名笔记侠,具有更加强大的响应能力。
把一群陌生人组织起来为一件事情奋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这些笔记达人,如何培养?如何激励?决定着能否保证“笔记侠”内容的持续稳定高质量输出。
“笔记达人根据表现分为不同的级别,见习-大区群-高级达人群,每一个级别会接到的任务轻重各有不同,当然享有的权益也有不同。每个笔记达人根据完成文章数量、质量、速度、阅读数等进行积分,逐级上升,未来这些任务领取和积分统计方式将实现技术自动化。”
为了降低管理众多笔记达人的难度,柯洲选择放权,将全国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大区,每个大区设置负责人,统筹一个区域的“笔记侠”合作事务。目前在线下活动比较活跃的华北、华东和华南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制,华中、西南、西北甚至海外都在积极拓展。
虽然申请成为笔记达人的大都是认可“笔记侠”的理念的粉丝,但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回报的义务付出。
柯洲说:“笔记达人可以免费获得很多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且主办方给的都是媒体待遇,甚至还会有车马费,而他们需要付出的只是一篇合格的笔记。对于大区负责人来说,除了笔记侠能给他们带来的名声,还自动获得我们的付费会员服务,以及一些现金分成。将来随着业务发展,这些大区负责人还将升级成为我们的合伙人和地方分公司顺理成章的负责人。不过,还是一种社群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吧,毕竟大家都是抱着学习、分享的心态做这个事情的。”
● ● ●
一年后还有人看的内容才有沉淀价值
一篇完整的笔记是怎么出炉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流程图呈现出来:
洽谈(合作方达成意向)→达人管理人派单→大区群分配→达人领任务→对接合作方→参加活动并完成笔记→发回总部编辑邮箱→编辑审核→与演讲者确认→发布。
目前与“笔记侠”与很多在创业领域内深具影响力的组织都进行了深度合作,包括混沌研习社、正和岛、创业邦、黑马营、百俪汇、微链等。
这套完善的内容生产流程,日常输出笔记产量可以达到5-10篇,但其中相当部分还会被pass,“笔记侠”最终发出来的只有两三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掌握主动权的,一场活动七八个演讲者,哪个做笔记,哪个最终发布,都由我们来决定。我希望做出来的内容不是三天后就无人问津,而是一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之后仍然有价值,内容可沉淀,这一点非常重要。”
● ● ●
Uber式的笔记维基百科全书
在商业化探索上,付费会员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柯洲告诉新榜,1800元、5800元、5万元每年的会员,第一波测试收入50多万元。“对于这些付费会员而言,笔记侠就是他们的首席信息官,在信息过载时代,为他们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内容。他们还可以免费参加笔记侠组织的线下沙龙,获取所有沙龙的内部笔记。此外,对会员来说这里还是一个进行资源对接的地方,创业邦的成长营给笔记侠会员十个名额可以直接进入终审。”柯洲说。
最近,“笔记侠”还推出了自己的周边产品,一款定制的方格笔记本。但目的并不在于赚钱,柯洲说道:“即使卖一万本,收入也很有限,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易获取我们的用户数据。在微信后台,我并不知道每一个用户都是谁,但发生交易关联之后,和用户的关系就更近一层,我就可以获得他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等,这对于我们后续开展线下活动而言非常有价值。”
“笔记侠”的优质、专业内容也引来了平台方的注意,柯洲告诉新榜,在今年推动知识付费成为风口的得到App和喜马拉雅FM都已经在和“笔记侠”洽谈合作。
“笔记侠”是自媒体,但却不是媒体。在未来,柯洲的想法是把“笔记侠”打造成为Uber式的笔记维基百科全书,发展成为Google(搜索)+Uber(撮合)+wiki维基百科(协同编辑)的模式,做成一个对创业者更加有价值的内容产品。
十几万粉丝、几个人的团队,却估值4000万元。从专注于互联网创业相关的笔记出发,柯洲吸引了一批优质用户,他们身上的标签包括创业、爱学习、高职位等,“张一鸣、周航、小马宋等等都订阅了我们,这批人的影响力是那些2C端公号的普通用户无法相比的。”
- The End -
●
●
●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
| 新榜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