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

实测3家爆火的AI知识库,谁才是最强神器?

AI新榜
新榜独家AIGC

作者 | 阿虎
编辑 | 张洁


“我是AI,我不同意有人没用过知识库。”


要说最近AI圈子里最流行什么,搭建个人知识库必然能入选。


前段时间,腾讯ima知识库平台上线“知识库广场”,秘塔AI搜索上线了“专题”知识库,还有一些初创团队将“知识工作流”玩得风生水起,推出的AI Agent甚至媲美Manus。一些内容创作者、知识博主、个人玩家都纷纷下场建起了自己的知识库,希望通过AI获得更专业向、更定制化的回答。


AI爆火以来,相信不少人都迫切想要学习、掌握AI工具,到处搜刮了不少文档、书籍和课程,以此缓解AI带来的焦虑。只不过,很多内容都存在角落里“吃灰”罢了。而知识库的搭建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最近,我们实测了三家热门的知识库平台腾讯ima、Flowith和秘塔AI,希望帮大家更好地搭建自己的个人知识库。这次,也该轮到收藏夹“逆天改命”了。话不多说,一起看看哪家才是最强生产力搭档。




腾讯ima:无缝衔接微信生态


体验地址:ima.qq.com


此前,我们曾做过ima的实测,短短几周,ima又进行了一番迭代,比如,推出知识号、新增联网功能、笔记里能调用知识库写作、加入了知识库广场等等。


腾讯ima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了微信内容生态,AI回复时会高频引用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另外,用户在微信内浏览网页、公众号文章、文档时,都可以一键添加到ima知识库中,便捷性不言而喻。


比如我们在聊天时发现好友分享的内容值得收藏,就可以在微信内点击“分享”,选择“用小程序打开”,添加到心仪的知识库中。


选择用“小程序打开”即可存入知识库


进入知识库后,ima内置了混元、混元T1和DeepSeek R1模型,可以基于知识库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提炼出想要的内容。


其中,最实用的一个场景是检查选题内容是否重复。举个例子,“AI新榜”每周都会搜集“最新AI热门内容”,如果不确定是否与此前发布的案例存在重复,就可以借助“AI新榜”知识库进行询问。


值得一提的是,ima还更新了在“笔记”中调用知识库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在写稿时可以“复用”以往知识库里的内容,让AI重新整理和提取关键信息。



以“AI新榜”每月发布的“AI月刊”栏目为例,我们整理月刊通常需要复盘一整个月的热点话题、重大事件等等,在资料准备阶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所以,我便试着让ima来整合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它梳理出大概的框架内容。


这一步骤中,我选择了过去一个月“AI新榜”发布的原创内容,并且直接向它提问“帮我梳理这个月AI领域的热点话题”即可,ima会基于我选择的文章,查询相关内容。


除了能够找到知识库中我需要的信息,ima还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整理,比如,它提到了DeepSeek在2月如何成为现象级热点、AI整活和PK有什么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笔记中调用知识库文章需要手动选择单个文件,最多可选择10篇文章,无法一键选择整个知识库。



知识库文件暂时无法一键全选


我们还可以直接在ima里创建一个知识库,将笔记中收集到的资料重新整合进新的知识库,那这样就省去了针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AI一整月热点话题的初步收集和整理。


笔记右上方可添加到相应知识库

另外,ima在收集整理的同时会在每段后面标注出处,我们就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应的片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对大模型幻觉的担忧和顾虑。


3月26日,ima还推出了知识号的功能,每个知识库的创建者都可以申请创建知识号,并在广场发布自己的知识库。

点击右上角“权限设置”,选择“发布到广场”,即可创建“知识号”

据ima官方消息,知识库加入总人数超过500人后,“知识号”就会提供访问次数、问答次数等数据,帮创建者更好地运营知识库。

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创作者多多优化和完善自己的内容,分享给更多人。或许,这是ima为知识库变现所做的铺垫。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ima基于微信内容生态,但它无法自动抓取公众号内容,而是需要手动复制链接,添加到知识库。(腾讯将这一功能交给了元器,相关阅读:《2025年,每一个公众号都该拥有自己的智能体》

个人知识库中对于网页、文档和其他相关内容只能按照大小、名称、上传时间分类,宛如“知识大杂烩”,仿佛在说“已经乱成一锅粥了,趁乱快读了吧”。

个人知识库没有自动分类标签

但好在ima正持续迭代产品,比如之前只有2GB的云存储空间,现在已经更新到了30GB,并且因为知识号的新功能,发布后的知识库不占用个人存储空间。

ima不仅可以建立个人知识库,也可以创建团队共享知识库,“AI新榜”知识库中,我上传了近1年发布的原创内容,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AI新榜”的观察成果能变成更多人的知识内容。


“AI新榜”知识库链接:
https://wiki.ima.qq.com/knowledge-base-share?shareId=b8ed99f91d780722ac5a64dde84074a06e2e59db281abc966a1d7ca7e4222689


Flowith:知识库可交易变现


体验地址:https://flowith.io/

说是“AI知识库”,倒不如说Flowith更像一款创作工具。

进入Flowith网页版后,我们可以在“知识花园”上传文档、输入网址搭建自己的知识库,也可以直接选择“发现更多”加入他人共享的知识库。


比如,如果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电影艺术”的知识库,可以选择本地文件上传,也可以直接将刷到的内容、网址复制黏贴到对话框中。


AI会自动将上传的内容拆解为“知识种子”(Seed),并针对各个内容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之后当我们需要调用,直接搜索或提问即可,Flowith会整合知识库内有用的信息,给出答案。

在搜索提问栏可选择调用不同知识库

比如,我让它点评了一下今年的奥斯卡获奖电影《阿诺拉》。


Flowith的知识库使用了画布式的交互工作流来解答我的问题,这种节点式的内容分布,让不同的AI可以在同一界面中同时工作回复问题,我也可以更高效地比较各个AI生成内容的质量。这样创作时遇到不确定的内容,也不用来回切换各种工具。

如果GPT-4omini生成的内容不够详细,可以选择上方的“文本编辑器”,将需要的观点补充进去,或者点击下方的“节点”继续追问。

我们可以在对话框内不断修改不满意的内容,重新提交需求让AI作答,让整个画布变成更定制化的生产力工具。

文本编辑器可直接添加、删减内容

DeepSeek R1模型和OpenAI GPT-4o mini回复对比

实测下来,Flowith基于知识库的回答视角,相比联网搜索到的内容会更专业也更有“人味”,针对《阿诺拉》的评价颇有电影博主写影评的犀利感,这是大多数通用模型无法实现的。

此之外,Flowith还提出了“知识库交易市场”这一概念,用户搭建的知识库可以上架进行交易,从而激励内容创作者持续不断地更新。

比如有法律博主出售“法条咨询库”,知识库会结合不同的需求更针对性地输出内容;高校教授上线“科研入门知识”,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值得借鉴的信息框架;还有健身教练分享“健身人百科全书”,根据不同学员的数据定制饮食、训练计划等等。

部分知识库截图

此前,有博主将Flowith这一商业模式对标OnlyFans(成人内容平台,这一词也成为创作者私域变现的代名词),把AI知识库的变现路径走通了。

简单来说,如果说OnlyFans定义了“某种类型的创作者经济”,那么Flowith的知识库交易就像是AI领域的OnlyFans,和传统知识付费不同之处在于,用户购买知识库之后,能够在AI的加持下合理“调用”起库里的相关知识。

Flowith创始人“DerekNee”此前提到,他希望Flowith会通过结构化的知识流,重建创作范式,用户为知识库付费的时候,其实是在购买一个认知协作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内容和数据。


秘塔:“AI搜索+知识库”组合

体验地址:https://metaso.cn/

“AI搜索+知识库”这一套组合拳,被秘塔AI打出名堂了。

在秘塔AI首页选择新建“专题”,就可以拖拽点击上传相关文档和网址,搭建个人知识库。


秘塔AI总结出的回答,几乎都可在相应的知识库里找到来源,点击相应的来源还可直接跳转到特定的内容上。如果知识库内有大量的文档,那可以借助该功能快速定位,节省前期查询的时间。


当围绕某个热点,网上出现不同角度的稿件时,如果你不确定值不值得读,就可以把文章都丢给秘塔,让它先进行初步筛选。

细想一下,我们完全可以将科技、文化、历史等等不同类型的文件整理成不同的知识库,再根据当下的研究重点用AI分类筛选,这样也更能符合阅读要求,而且可以比“大海捞针式”的搜索更快更准确。

博主“橘子汽水铺”就将平时的微信读书笔记整理成了专题概览,在写作时帮助溯源搜索。


另外,秘塔还支持将“搜索”得来的答案组合成知识库,只要点击问题旁边的“+”号就可以收藏到相应的专题(即知识库)中,留着之后需要的时候再调用。


更关键的是,每一个知识库带上了API还能进行分享,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库都可以“套壳”变成一个企业、团队内部的AI搜索助手。

最近,秘塔AI更新了功能,可以将AI回复文字变成可视化网页,用户能一目了然地看到AI输出的核心观点。


当然,除了以上3个之外,市面上还有很多其他工具拥有知识库功能,比如知乎直答、钉钉、飞书、纳米AI搜索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将现有数据资源整理成库。

纳米AI搜索近期还上线了多模态功能,桌面版和移动端可支持上传音视频内容进行分析,AI会对每一个视频、音频文档进行解析,添加重点、简介以及翻译,用户可以直接在文档内进行提问。

纳米AI搜索会对每个文档进行解析

但这也导致了上传整理的速度会慢于其他知识库,也会出现解析失败的情况,音频和视频出现失败的概率更大。


总的来说,AI知识库对于需要处理本地大量文件的创作者较为友好,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快速检索内容,内化知识,至少让“吃灰”的收藏夹内容有了用武之地。

如果你平时有“收藏癖”,还是微信收藏功能的重度爱好者,或者手机、电脑中的网盘常常处于满格状态,那么AI知识库就像是一个自带协作助手的智能收藏夹。

它的使用门槛很低,甚至很多意想不到的场景下也可以用到知识库。比如,可以给家中长辈添加电子设备说明书的知识库,直接让他们对着AI提问;还有出去旅行时可以和同行人设置游玩知识库,将不同的攻略、打卡地点集合到一起。

那么,搭建完AI知识库之后,到底能不能进一步“变现”?

据“AI新榜”观察,除了前文提及Flowith上线知识库售卖功能之外,ima同样也在默默布局“知识库变现”。

一方面,ima通过扩容、更新底层模型等小功能吸引用户加入到知识库中,另一方面,它以“知识号”的形式激励创作者入驻平台,产出的优质内容有机会在知识库广场被搜索发现,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平台内容。

只要你分享的内容有价值,就可以在不同平台的“知识花园”、“知识库广场”上获得更多曝光和流量。

另外,ima相比其他知识库还有腾讯独特的内容生态优势,“知识号”能不能成为公众号、视频号之后,又一个可以实现“内容变现”的平台,值得我们期待。

可以说,每个AI知识库背后,都有将“知识变现”的野心。还有网友调侃称,AI知识库像“互联网上分享的网盘链接”,变现方式直接是“拼多多内挂链接”

调侃归调侃,其实真正决定知识库是否有用的也从来不是有多少内容、靠数量堆砌,而是其中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就像Flowith拆解出的“种子(Seed)”一样,这才是最终能让我们提高生产力的核心所在。


     

AI新榜交流群」进群方式:添加微信“banggebangmei”并备注姓名+职业/公司+进群,欢迎玩家们来群里交流,一起探索见证AI的进化。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一起研究AI

分享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