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

大厂押注、创业者入局掘金,AI播客们距离成为“AI版小宇宙”还差在哪儿?

AI新榜
新榜独家AIGC


作者 | 阿虎
编辑 | 石濑


真的有人会听AI念故事会吗?


最近,“AI新榜”观察到,AI播客似乎成为了一个被资本看好的赛道。不少AI创业者纷纷涌入了AI播客赛道,时不时还会有“明星应用”出现。


比如,有基于提示词生成播客脚本的NotebookLM、有基于文本、网页链接等一键生成播客的豆包和元宝


还有前妙鸭相机产品负责人张月光发布了ChatPods,瞄准了“播客收听平台”这一方向,上线半年便已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近3亿元。


这段时间,甚至还有AI播客产品靠凭空生成内容,直接给听众们讲述AI“编”的故事。


乍一听故事是张口就来的,声音是没有温度的,两位AI主播的对话是毫无火花的。


举个例子,AI跟我讲了个“4个宅男做3D打印年赚23亿”的传奇,正儿八经听完后发现是3D打印平台“创想三维”的创业故事,只不过套上了“暴富神话”的外壳。


还有一次它跟我分析起明朝最后一天发生的“两件怪事”。节目里,两位“AI主播”一唱一和,用聊天的方式,复盘了明朝崇祯帝投降和李自成谈判的主要内容。


可回过神来仔细一想,AI所做的就是将历史事件用“故事会”的风格重新阐述了一遍。


我再多刷了一些AI编排的其他故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黑神话钟馗骑虎有玄机”、“鸽子如何启发AI”、“《奶奶》游戏让网友破防”、“古代明星热搜榜”……时长大多在10分钟左右,部分节目会长达半小时。



所有这些故事都来自于一款叫“来福”的AI播客产品,里面的节目均由AI生成,用户可以随时切换和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公开资料显示,来福是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的创业项目,产品定位为“AI私人电台”。


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来福上架iOS后,几个月以来日均下载量仅百次。虽然AI技术为播客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目前这类产品尚未真正被市场上的听众们广泛接受。


我们不禁好奇,在音频播客这样相对小众的赛道中,是什么吸引众多AI创业者们纷纷入场?从ChatPods到来福,这些产品中能否跑出一个“AI版小宇宙”?



听AI预制播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实际上,来福更像一个AI播客收听平台,它不仅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凭空”生成播客内容,还会主动推荐AI生成故事节目。


打开来福应用,会先有一个名叫“大福”的AI对你进行基础问卷调查,涵盖感兴趣的领域、年龄、音色偏好等多个维度,并后续基于这些个人喜好为你推荐更贴合的内容。


进入首页后,我们会看到大量官方预先制作好的播客内容,其中大多以双人对话的形式呈现。



来福首先向我推荐的是文娱领域的播客《Tim荒岛直播100小时》。试听下来,这期节目主要围绕互联网上的热门文章、话题和帖子展开解读和剖析,甚至还提到了“影视飓风”这一账号的发家史。


节目中的AI主播“麦子”和“小来”提到Tim上节目前后的对比:

“你看他刚上岛时短发利落,胡茬仅隐约可见,眼神明亮,皮肤还透露着保养的光泽。”


但到了挑战结束时,他俩是这么形容的:


“身体佝偻,皮肤黝黑粗糙,满脸疲惫。”



虽然是一期播客,但AI的描述很有画面感。


两位AI主播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模拟真人的呼吸换气节奏和语调起伏,在表达观点和点评时也富有抑扬顿挫感。比较惊喜的一点是,我可以随时随地打断他们的对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比如,当听到他们讨论Tim和MrBeast时,我插话问道:“很多人说Tim抄袭了MrBeast,你们怎么看?”此时,主播“麦子”迅速回应了我的提问,补充了相关的最新回应和事实信息。等待AI反应的过程并不算久,整个交流过程还算流畅。


但由于这期节目长达30分钟,收听时间一长,就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AI味”。比如,Tim这一人名会被读成“T、I”,聊到“MrBeast”时,会突然将“Mr”变成“M、R、Beast”,中英文夹杂的时候AI语音不太稳定。



除此之外,我还可以自由定制播客内容。比如,当我提出“我想听关于大胃王良子的内容”,来福就会围绕该主题生成一期十几分钟的播客,由两位AI主播以对话形式进行演绎。



他们提到“被大胃王良子的吃相震撼”“他的身体受着煎熬”,这些内容信息量相当充实,AI主播也会尽可能地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出来。


在体验了几个AI频道后,我感觉来福颇有古早收音机的味道,甚至觉得它特别适合像我奶奶这个年龄段的用户。


一方面,来福会随机推荐很多猎奇的坊间八卦、历史轶事,内容偏轻松有趣,同时也会把一些关于财经、科技的深度话题拆解得易于消化。不过,这之中AI胡编的内容有多少就需要细致的事实核查了,但对我奶奶这辈人来说,他们并不会较真内容的真实性——毕竟她现在连AI萌宠做饭都刷得津津有味。


另一方面,这些AI播客大多采用“主讲+捧哏”的双人对话模式,听起来轻松不枯燥。如果在收听过程中我走神了、没听清,或是临时被其他事情打断,我都可以随时询问AI主播,让它重复刚才的内容,甚至和它交流观点,之后再无缝衔接继续收听。


对长播客来说,这一功能确实挺实用的,不仅可以快速定位到漏听的某一个片段中,连获取信息的效率都提升了。



距离成为“AI版小宇宙”,

AI播客们还差在哪?


最近三个月,不少大厂相继推出了自己的AI播客产品,不断想扩宽AI应用的多元场景。


今年8月,腾讯混元发布AI播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任意提示词,或上传网页链接、本地文件,快速生成2-10分钟的播客内容,该功能已经应用于ima知识库中。另外,有消息称“腾讯新闻AI播客”也在近期陆续进行灰度测试。


https://hunyuan.tencent.com/


更早一些,字节推出的豆包AI播客生成功能,已经上线扣子平台、豆包电脑版和移动端。


https://www.doubao.com/chat/


尽管字节、腾讯等科技公司推出了AI播客功能,但他们并未将AI播客作为一款独立产品来运营推进,而是更多以“功能嵌入”的形式,附加在现有的产品中,用于辅助完成播客内容的生成、编辑和优化。


显然,他们是想通过渗透不同的用户场景,提升自家AI应用的用户触达率和适用范围,从而扩大AI产品的用户基数。AI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厂强化自身生态、提升用户粘性的手段。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家收听播客或听AI生成语音内容,主要动机更多是想获取知识、接收信息,或纯粹放松娱乐。


据JustPod统计的数据显示,社会人文类(旅游、文化、历史)、财经类(理财、创业)以及娱乐类(音乐、影视、游戏)三类内容牢牢占据了用户收听偏好前三。



但无论是旅行见闻还是理财经验,听众期待的往往都是真实的人生体验,以及有一定可信度的信息。一旦内容完全由AI生成,其中有多少“真”,还未可知。


AI或许可以清晰陈述事实,比如替代一部分新闻资讯节目,在抖音上就有不少AI主播播报财经新闻。


但想象一下,如果AI对你说“明朝最后一天发生了两件怪事:李自成突然要求谈判,崇祯帝推开了唯一救兵”这样的故事,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该不会是编的吧?”,并下意识地自行去核实信息。


毕竟,以目前的播客听众分布来看,他们是一群接受过良好教育、整体收入较高,对信息质量有严格要求的群体。很多时候,这些人并不会仅满足于娱乐消遣的内容,同样希望获取有效的信息。


如果AI播客短期内真有一条能跑通的商业化路径,那或许并不在于“替代真人”,而是在于“定制声音”——用定制化的音色朗读你想听的内容,以此满足个性化需求。


这和听AI合成声音“速通”一本书,本质上回应的是两种不同的需求。一个更强调“情感陪伴”,而另一者则更偏向工具型的信息获取。


而“情感陪伴”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明确、市场反馈强烈的赛道,并且和传统AI播客不同的是,用户更关注情感共鸣和陪伴感,对内容“事实准确性”的容错率相对较高,这也为AI播客提供了更现实意义的切入机会。


比如,此前获得红杉数百万美元融资的ListenHub,其产品就将“AI播客”和“Flowspeech”,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功能入口。其中,“Flowspeech”就支持将书面语言转换成更有人味的可定制化语音。


https://listenhub.ai/zh?tab=podcast


另外,从用户体验出发,在娱乐、故事等现有内容场景中,“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远比“强调知识获得感”更迫切,也更重要。


但就目前市面上的AI播客语音自然度以及对话流畅性而言,其技术表现还并不能对AI生成内容形成一定的加持作用,甚至还会因为生硬机械而削弱体验感。


这也使得当前的AI播客内容,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处境中。尽管它的生成质量在提升,但从“技术可行”到“听众愿意接受并消费”,两者之间仍有差距。


         
            
             
                

AI新榜交流群」进群方式:添加微信“banggebangmei”并备注姓名+职业/公司+进群,欢迎玩家们来群里交流,一起探索见证AI的进化。

              
                 
 欢迎分享、点赞、推荐
 一起研究AI

分享文章链接